一.实施基本情况
经过几年建设,按照河北省教育厅“课程建设与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评估,钢筋混凝土课程于2003年12月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并于2008年6月顺利验收。现将钢筋混凝土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教学与科研成果收获
1、科研工作:
钢筋混凝土课程属于专业课程,课程组科研工作实力较强。近年来申请和立项多项国家级、省级及地方课题,同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体如下列表格所示:
表一苏幼坡教授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防止竖向连续倒塌的研究”(5047811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2005.1~2007.12
|
课题负责人
|
“智能水平—竖向复合隔震系统研究”(5027809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2003.1~2006.12
|
第二主研人
|
“大型及重要建筑防灾技术标准制定要求及衔接机制研究”(2006BAJ13B04-03)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
2007.1-2010.12
|
课题负责人
|
“建筑物抗爆炸与撞击的工程技术研究”
|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
2007.1-2010.12
|
主研人
|
表二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来源
|
年限
|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编号:y-023)
|
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
2007.1~2008.12
|
表三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时间
|
“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设计获河北省2003年优秀设计三等奖
|
省建设厅
|
主要设计人
|
2003
|
“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获2007年河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大讨论征文一等奖
|
河北理工大学
|
第二作者
|
2008.3
|
表四王绍杰教授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来源
|
年限
|
本人所起作用
|
“大空间壁式框架抗震多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
|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
|
2004.7
|
项目主持人
|
“混凝土夹芯板结构性能研究”
|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
|
2004.4
|
第2完成人
|
“轻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的研究”
|
河北省科技厅项目
|
2004.10
|
第4完成人
|
“钢管混凝土柱无梁楼盖异型板性能研究”
|
唐山市重点实验室项目、省科技厅指导性计划
|
2006
|
项目主持人
|
表五刘英利教授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
来源
|
年限
|
本人所起作用
|
《唐山市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
河北省科技厅
|
2003年
|
第一主研人
|
“大空间壁式框架抗震多层住宅建筑结构体系”
|
河北省科技厅
|
2004年7月
|
第二主研人
|
“底部两层框架节能砌体隔震建筑结构体系研究”
|
河北省建设厅
|
2006年
|
项目负责人第一主研人
|
“钢管混凝土柱板节点抗剪、抗冲切性能实验研究”
|
河北省科技厅
|
2006年
|
项目负责人第一主研人
|
2.完成学术论文的情况如下:
1)苏幼坡教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题目
|
刊物名称
|
署名次序次序
|
时间
|
日本防灾公园的类型、作用与配置原则
|
世界地震工程(核心期刊)
|
第一作者
|
2004.12
|
生命线地震工程的研究进展
|
世界地震工程(核心期刊)
|
第一作者
|
2003.4
|
横滨市实时地震防灾系统的技术特点与实用效果
|
世界地震工程(核心期刊)
|
第一作者
|
2003.6
|
唐山大地震震害分布研究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核心期刊)
|
第一作者
|
2006.9
|
碟形弹簧竖向减震装置的研究
|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核心期刊、EI收录)
|
第二作者(第一作者为本人指导的硕士生)
|
2005.12
|
2)王绍杰老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题目
|
刊物名称
|
署名次序次序
|
时间
|
钢骨混凝土T型梁在大跨度壁式框架中的应用研究
|
《工业建筑》 核心期刊
|
第一作者
|
2005.10
|
管土相互作用下埋地管道的抗震性能研究
|
《世界地震工程》核心期刊
|
第一作者
|
2007.3
|
唐山市地震反应谱参数分布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核心期刊EI检索
|
第二作者
|
2005.6
|
Study of structure performances of invert-T-type steel-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
ISSEYE-7,国际会议论文,科学出版社,ISTP检索
|
第一作者
|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地震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
第一作者
|
2004.3
|
3)刘英利教授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题目
|
刊物名称
|
署名次序次序
|
时间
|
Study of structure performances of invert-T-type steel-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
ISSEYE-7; ISTP检索;科学出版社
|
第一作者
|
2003.4
|
强震与微震观测系统的研究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第一作者
|
2006.6
|
底部两层框架基础隔震建筑非线性动力分析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第一作者
|
2006.12
|
基础隔震结构的非线性动力分析
|
世界地震工程
|
第一作者
|
2007.6
|
基于界面疲劳理论的钢筋混凝土腐蚀疲劳破坏研究
|
世界地震工程
|
第一作者
|
2008.3
|
3.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如下:
1)苏幼坡教授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授予时间
|
“轻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的研究”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第一完成人
|
2005.10
|
“底部两层框架节能砌体隔震结构体系研究”
|
河北省建设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
第二完成人
|
2006.5
|
“地下管道抗震性能分析与破坏预测的关键技术”
|
河北省建设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
第二完成人
|
2007.5
|
“混凝土夹芯板结构性能研究”
|
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第一完成人
|
2002.4
|
2)王绍杰教授获得的教学及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授予时间
|
混凝土夹芯板结构性能研究三等奖
|
河北省科技厅
|
2
|
2002年
|
底部两层框架节能砌体隔震结构体系研究一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2
|
2006年5月
|
轻钢骨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性能的研究
|
河北省科技厅
|
4
|
2005年10月
|
2000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同年注册执业
|
建设部
|
1
|
2002年
|
“河北理工大学图书馆”设计获河北省2006年优秀设计一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主要设计人
|
2006年
|
“河北理工学院第五教学楼”设计获河北省2003年优秀设计三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主要设计人
|
2003年
|
“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设计获河北省2003年优秀设计三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主要设计人
|
2003年
|
3)刘英利教授获得的教学及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授予时间
|
“混凝土夹芯板结构性能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
河北省科技厅
|
第四主研人
|
2002年
|
“底部两层框架节能砌体隔震建筑结构体系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项目负责人第一主研人
|
2006年
|
2001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执业资格,同年注册执业至今
|
建设部
|
1
|
2002年
|
指导学生“滦县一中教学楼”毕业设计获省2003年优秀设计二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主要设计人
|
2003年
|
指导学生“河北理工学院第五教学楼”毕业设计获省2003年优秀设计三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主要设计人
|
2003年
|
指导学生“河北省地震工程研究中心”毕业设计获省2003年优秀设计三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主要设计人
|
2003年
|
获得河北理工大学2006~2007年度优秀共产党员,2007年
|
河北理工大学
|
1
|
2007年
|
2007~2008年度《结构布置选型》试卷抽查为优秀
|
河北理工大学
|
1
|
2008.3
|
获得河北理工大学2006~2007年度优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
河北理工大学
|
1
|
2007.10
|
4)韩建强老师获得的教学及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奖项名称
|
授予单位
|
署名次序
|
授予时间
|
“混凝土夹芯板结构性能研究”获科技进步三等奖
|
河北省科技厅
|
第四主研人
|
2002年
|
“底部两层框架节能砌体隔震建筑结构体系研究”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
河北省建设厅
|
项目负责人第一主研人
|
2006年
|
教学质量与创新教育大讨论三等奖
|
河北理工大学
|
|
2007.12
|
河北省建设系统科技论文一等奖《非对称配置型钢混凝土T型梁变形性能的研究》
|
河北省建设厅
|
|
2004.08.16
|
课程组鼓励教师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近年来科研教学获得双丰收。
获得多项国家、省、地方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充分展示了课程组在科研教学工作方面的实力,为培养“双师型”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术活动安排
五年来课程组教师有10人次参加各类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学术会议,其中苏幼坡教授亲临汶川地震灾区作为唐山市汶川地震震后恢复建设专家指导组组长,指导抗震救灾恢复建设工作,并多次做关于地震的学术报告。
(二)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年来课程组一直致力于钢筋混混凝土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研究工作涉及本科生教材体系研究、教材的选用及使用;教学法及教学手段研究;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与研究等几方面。几年来,课程组坚持将研究成果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并在应用中推陈出新,不断改进优化。
1、教材:坚持选用教育部优秀教材、规划教材。
2、注重建立工程概念,注重提炼科学问题,注重培养综合能力,注重激发创新意识。
3、从理论转向实际,从简单转向综合:做到理论分析与工程概念相结合,科学方法与工程应用相结合,基础知识与工程创新相结合。
构建土木工程师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在学校各级领导、各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课程组教师积极探索创新,兢兢业业工作,课程建设进展顺利、扎实,实现了每年的既定目标。作为优秀(精品)课程,对于提升学校本科教育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4、教学研究活动
(1)2009年课程组教师共撰写教学论文多篇,公开发表教学研究专著3部。具体如下:
表六专著
《城市灾害避难与避难疏散场所》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6.5
|
《城市防灾技术ADINA-M建模与IDRISI防灾决策》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7.7
|
《唐山大地震震后救援与恢复重建》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3.7
|
表七教学研究论文
|
|
|
题目
|
刊物名称
|
署名次序
|
时间
|
钢筋混凝土理论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
高教改革与实践
|
1
|
2006年第4期
|
探讨“混凝土结构”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
|
河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大讨论文集
|
1
|
2007.12
|
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
高教改革与实践
|
1
|
2007年第4期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
河北理工大学教育质量与创新教育大讨论论文集
|
1
|
2007.12
|
保证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
河北理工大学教育质量与创新教育大讨论论文集
|
2
|
2007.12
|
.《非对称配置型钢砼T型梁变形性能研究》
|
建设科技
|
1
|
2004.8
|
|
|
|
|
|
(三)教学软硬条件的改善
课程组在实际教学中采用课题组开发的钢筋混凝土课程教学课件教学效果良好,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实际授课中,各位教师在该课件基础上,多次对课件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使得课件日趋成熟。
二、成效及基本经验
自钢筋混凝土课程于2003年12月被评为河北省精品课程以来,教研组全体教师都积极投入到钢筋混凝土课程的质量建设中:每位老师都更加兢兢业业的备课、上课;课程组定期召开成员座谈会,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解决的办法,交流好的经验。对于上课兢兢业业,精益求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讲究技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上课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钢筋混凝土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中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门,灌输学生很多重要的力学概念和思想,又有追求与工程实际结合,力求计算简单化,概念明确化,涉及大量的公式和计算,学生普遍反应对于建立拉压弯剪扭构件计算的力学模型和结构体系的概念较难。
该课程和工程实际密切结合,但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和实际脱节,主要是目前国内的结构设计软件非常成熟,除了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应进一步加强工程的应用实训
四.今后建设计划
(一)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1、师资结构:
为确保本课程顺利通过每五年省精品课的检查验收,除原有的课程组4名教师外,准备再吸纳一名年轻的教师加入课程组,保证课程组老中青三结合,保证梯队的合理性。
2、为保证课程的时效性,确定除了课程组每年的小修小改以外,每五个年头进行一次大的修改和补充,保证课程既经典又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3、科研工作:
在以前工作基础上,课程组继续鼓励教师踊跃申报各级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同时抓好已立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4、学术活动安排
课程组要求教师每年参加不少于一次国内精品课建设会议,同时积极参加校级相关专业的学术报告活动、院级的所有学术报告活动。
5、教学研究活动
充分利用双周2的教学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学习讨论,从而总结归纳提高精品课的理论,形成精品中的精品课。
(二)教学条件
继续争取资金购买与现代教学配套的实验设备和教学软件。